GaryYang's notes
navigation

调试你自己,就像调试一个程序

notion image
 
演讲很像一个程序,需要调试。
 
认知心理学家 K·Anders Ericsson 说:“要成为一等一的高手,最重要的内在因素就是心甘情愿地长时间接受千锤百炼”。但他也坦言:“高手与其他人一样讨厌练习”。
 
为什么有人宁愿不演练就匆匆上台,结果漏洞百出?这里有个简单的理由:演练既枯燥又让人觉得幼稚。
 
在辅导企业高管时我常常发现,他们很少直说“演练太无聊”,但会用各种方式绕开它——要么委婉推脱,要么直接跳过,有些还悄悄躲我。这不仅让他们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水平,也错过了通过练习逐步精进的乐趣。
 
进一步的观察经验:他们在没有练习的情况下,内心仍然期望高水平的表现。
 
其实,这个幻想早在公元前7世纪,就被一位古希腊诗人阿基洛科斯给戳穿了,他有一句被广泛引用的名言(James Clear 在著作 Atomc Habits 中进一步发展了这个概念):
 
We don’t rise to the level of our expectations, we fall to the level of our training. 我们不会冲上到我们期望的高度,而是会回落到我们训练的水平。
 
如何给讨厌练习的学员一些可行解决办法?我相信,如果被一个坏事情所蒙蔽和缠绕,搞定它的方法之一是:将它从混沌不清的状态里拖出来,拆解它,让它清晰可见,然后才能摧毁它。
 

(一)新鲜感是个骗局

 
很多人担心演练会磨掉新鲜感。他们害怕重复让演讲失去活力,甚至变得机械。继而导致演讲缺少能量和热情。曾有学员对我说:"我更喜欢即兴的!"
 
演员也有类似的顾虑,担心排练会扼杀新鲜度和自发性。
 
但事实是:新鲜感不等于好内容。
 
如果你只在脑子里过两遍就上台,很可能讲到一半发现逻辑卡壳、观点模糊——这些问题在草草准备时根本察觉不到。新鲜感带来的兴奋会蒙蔽你,让你误以为那是感染观众的力量,可是这种热情相当脆弱。
 
想象一下:台上的灯光刺眼,观众席传来杂音,四下有人走动 …… 你精心攒的那点兴奋瞬间崩塌,取而代之的是手足无措。你只能暗想:“没想到台上会这样!” 这时再调整?晚了。
 
真正懂即兴的人知道,即兴也需要准备。即兴演讲的训练本身就是一种演练。没有哪个高手是靠“天降灵感”成功的。
还有一个常见的现象,其实是个陷阱:演讲结束后,压力消退带来的解脱感会让你自我感觉良好。这种“如释重负”的感觉,很容易让你误解成“我讲得不错”。这很像坐过山车的游客,平安落地后都会喊“真刺激”,却忘了全程的尖叫。所以,你不要在意观众礼貌性的掌声,和主持人没话找话的恭维。好不好自己心里要有点数。
 
演练这种不断的重复,难道不是一种乏味和枯燥吗?有人问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:“一辈子就几部戏,天天唱,不腻吗?”
 
梅先生说的极好,体现了极高水平的表现心理学思想:
 
戏带三分生。
 

(二)演练是假装,但假装有回报

 
演练本质上是假装。
 
即使彩排时设备齐全、服装到位,你还是在模拟,不是真刀真枪。
 
这种“假模假式”让人觉得别扭,甚至害羞。但这种假装恰恰是“模拟航行”,能帮你在真实航程中不翻船。
 
我们一定要清楚自己在假装什么,并且认真假装,因为我们很容易变成自己假装的样子。—— Kurt Vonnegut
演练的核心能力之一是想象力。
 
有些人能轻松代入场景 —— 我曾在会议室里对一位学员说:“假设你面前有500人,主持人刚喊你上台,追光灯挺晃眼,耳麦已就位,提词器在正前方 …… ” 话音刚落,他就自然提高了音量,眼神上扬,手势也舒展开来。
 
演练是用想象力触碰未来的真实。害羞会让你错过成长,所以别怕假装。
 

(三)演练不是浪费时间,而是创造的过程

 
有位CEO问我:“重要演讲需要准备多久?”,我给他看一份数据:
 
“全球大型产品发布会演讲,平均准备时间是36-90小时,其中演练 …… ”
 
他没等我说完就打断:“我没那时间”。
我没反驳。没尝试过“真正的”演练,自然不懂它的价值。
 
演练本身就是创建演讲的方式。
 
演练不仅是打磨流畅度或锻炼胆量,而是让你在模拟中思考、在迭代中完善。它不是“准备好了再练习”,而是“通过练习找到答案”。时间紧不是借口,关键在于,你愿不愿意把演练当作创作的一部分。
 

(四)别过度演练,避免过犹不及

 
当然,凡事有度。有些人太谨慎,反复推敲每句话,PPT改了无数稿(最后还可能改回了第一版)。临场还再调整,既累人又没必要。
 
如果演讲是你经常性的任务,这种过量演练会把你拖垮。我就遇到过两位CEO,因为被他们的演讲教练布置了过重的“作业”而产生反感。也许是他的演讲教练认为,既然收了不菲的费用,就应该交付规模铺排更大的辅导,结果用力过猛。虽然我已经表明要“轻量辅导”,按照CEO的工作节奏和心理强度来进行,可是当我坐进他们的办公室,我就能感受到,在他们表面热情客气之下有着一种秘而不宣的抵触。
 
重复的价值会边际递减。适度演练就好,留点自然和弹性给台上发挥。现在,我们很容易就看到过度打磨的演讲,从内容到姿态都有了“包浆”的状态,演讲进入了纯粹的表演状态。其实,演讲人可以不这么劳累,也能避免这种油滑和做作的。
 

(五)不要假演练

 
很多人用“想清楚”代替演练,以为脑子里过一遍就够了。这行不通。
 
你觉得“想清楚”的那一刻,往往只是捕捉到一种模糊的想法,甚至是前语言的直觉,离可操作性的清晰表达还差十万八千里。
写作和演讲是两码事。写作高手也可能演讲不咋地(比如我喜欢的英伦作家 Alain de Botton 在TED上的表现),更别说普通人。所以,别按写文章的方式去讲,那只会让你更僵硬。
 
DON'T SPEAK THE WAY YOU WRITE.
 
更别提用做PPT代替演练。“PPT做好了=演讲准备好了”可能是职场最大的幻觉。PPT是呈现工具,不是思考工具。沉浸于修图排版和逐句改文字,反而会干扰你的思路。一位学员苦笑着和我说:“我焦虑时就骗自己 —— 花一晚上美化PPT,总算有点成就感”。

调试自己,超越本能

程序需要调试才能运行顺畅,演讲也一样。
 
我们有能力调谐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系统,超越本能的、自发的表现。我们能在熟悉的内容中重塑新鲜感,在熟练中注入技艺,最终献给观众一场内容与形式兼美的演讲。
当然,你可以诚实地问问自己:台下这些观众,是否值得去千锤百炼?
 
 

© Gary Yang’s Notes
badge